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Sunday, July 11, 2004
Fahrenheit 911 華氏九一一
(兩篇舊文湊成一貼)
第一次聽到 Michael Moore(麥克摩爾)是靠著無遠弗屆的 p2p 下載軟體,抓到了一份他剛出版 Stupid White Men 時簽書會的錄音。搞笑又氣憤地說著小布希政府各類裙帶關係和荒謬作為,也許就是華氏九一一最早的原型。
而 當他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喊 “Shame on you!”,台下噓聲四起的時候,麥克摩爾是不是在想著 “boo me now, you'll see”,暗地裡計畫著他的「邪惡」反擊?他出書、演講,攝影機跟著他的後腦杓,四處巡迴美國各大城小鎮的時候,肥胖身驅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快 轉到坎城影展,配合著歡樂的節慶音樂,高高舉起的金棕梠獎。「有史以來第一部為了證明一席得獎感言而拍的電影(the first movie ever made to justify an acceptance speech.)」影展評審主席 Quentin Tarantino 如是說。
哈,多麼麥克摩爾手法。新聞片段的剪輯,個人意見的旁白,相關人物的訪問,再配上振奮(鼓動)人心的音樂,華氏九一一裡的麥克, 搞笑依舊,但也變得比以前更嚴肅了。少了 The Big One 裡三人小組突擊托拉斯的無功而返卻淋漓痛快,也看不到 Bowling For Columbine 裡快速剪輯、雲霄飛車式的挑弄聳動,摩爾這次反而收斂(相對而言,他終究還是麥克摩爾),透過各類新聞片段,就像他自己說的,這次是由小布希自己當主角, 他的確把自己的獨創品牌 又再焠煉了一次,把定孤枝升高到拍電影的程度,清楚的告訴觀眾他單挑小布希政府,堅決擋駕的決心。
其實有保守派自然就會有自由派,反對的人也不用急著跳腳,也已經有出書專 門對付麥克摩爾了(雖然翻了翻,實在功力遠不及麥克)。這部電影,裡或外的,管他什麼政治正確,平衡報導,擺明了就是個人意見最大化的巔峰代表。運用舊媒 體來表現個人觀點,華氏九一一是個特例,也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頂點。對應著網路世界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這是否是在宣告著新舊媒體,個人與公共觀點的 交替的分水嶺。事實上,宣稱平衡公正的正規新聞媒體又真的沒有特定立場?在生活週遭往往可以感受這「一小撮」自由派(包括 自己的教授、同事)面對廣大保守的 “average american” 和媒體催眠的厭惡跟無力感。麥克摩爾反其道而行,真相、立場、新聞、評論,甚至是偏見,全部揉成 一團,911度高溫烘烤出的華氏九一一。合不合口味,就看你站在哪一邊了。
但是如果說華氏九一一只是譁眾取寵的選舉招式,好像又太過小視。也許該問的是,如果把麥克摩爾從電影中抽離,這裡面還剩下些什麼?
變 成默片。當然也是沒錯。不過我想我會告訴你,Lila Lipscomb。隨著電影大賣,她也成為新世紀的反戰代表。登場時只是就業輔導中心裡的秘書,討論著軍方提供就業升學的輔導補助,跟年輕人走向軍職的生 涯規劃。隨著訪談與故事的前進,觀眾慢慢發現了她更進一步的身分與遭遇。看著她每早掛上美國國旗,說著對反戰遊行者的厭惡與不能理解,但又讀著從軍的兒子 從伊 拉克寄回來的信件,國內的心情交錯著在伊拉克的美國大兵的各類遭遇,角色的轉換、心態的轉換,可能是電影最想回答的問題。整個故事線的行進與氣氛的營造, 其實也是這部電影無法歸類的一個原因。真實事件、紀錄式的鏡頭下自發性的呈現,但回過頭來卻又太完整地像劇本排演。他的確善於操弄,但也沒法否認這樣的故 事的存在和真實價值。也許布希終究連任,摩爾還是回到小丑身分,或是 Kerry 當選,他變成壓死駱駝的稻草英雄。脫離了大選的時空背景,華氏九一一作為一部反戰電影,他呈現了戰爭前線和後方老家的現實,我想這才是該思考爭論的 東西。我無從確定這是摩爾的目的還是工具,畢竟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擺在布希當局與媒體往戰爭方向前進的荒謬過程。但是一切過去後,這才是電影能否繼續的最重 要元素。
第一次聽到 Michael Moore(麥克摩爾)是靠著無遠弗屆的 p2p 下載軟體,抓到了一份他剛出版 Stupid White Men 時簽書會的錄音。搞笑又氣憤地說著小布希政府各類裙帶關係和荒謬作為,也許就是華氏九一一最早的原型。

哈,多麼麥克摩爾手法。新聞片段的剪輯,個人意見的旁白,相關人物的訪問,再配上振奮(鼓動)人心的音樂,華氏九一一裡的麥克, 搞笑依舊,但也變得比以前更嚴肅了。少了 The Big One 裡三人小組突擊托拉斯的無功而返卻淋漓痛快,也看不到 Bowling For Columbine 裡快速剪輯、雲霄飛車式的挑弄聳動,摩爾這次反而收斂(相對而言,他終究還是麥克摩爾),透過各類新聞片段,就像他自己說的,這次是由小布希自己當主角, 他的確把自己的獨創品牌 又再焠煉了一次,把定孤枝升高到拍電影的程度,清楚的告訴觀眾他單挑小布希政府,堅決擋駕的決心。
其實有保守派自然就會有自由派,反對的人也不用急著跳腳,也已經有出書專 門對付麥克摩爾了(雖然翻了翻,實在功力遠不及麥克)。這部電影,裡或外的,管他什麼政治正確,平衡報導,擺明了就是個人意見最大化的巔峰代表。運用舊媒 體來表現個人觀點,華氏九一一是個特例,也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頂點。對應著網路世界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這是否是在宣告著新舊媒體,個人與公共觀點的 交替的分水嶺。事實上,宣稱平衡公正的正規新聞媒體又真的沒有特定立場?在生活週遭往往可以感受這「一小撮」自由派(包括 自己的教授、同事)面對廣大保守的 “average american” 和媒體催眠的厭惡跟無力感。麥克摩爾反其道而行,真相、立場、新聞、評論,甚至是偏見,全部揉成 一團,911度高溫烘烤出的華氏九一一。合不合口味,就看你站在哪一邊了。
但是如果說華氏九一一只是譁眾取寵的選舉招式,好像又太過小視。也許該問的是,如果把麥克摩爾從電影中抽離,這裡面還剩下些什麼?
變 成默片。當然也是沒錯。不過我想我會告訴你,Lila Lipscomb。隨著電影大賣,她也成為新世紀的反戰代表。登場時只是就業輔導中心裡的秘書,討論著軍方提供就業升學的輔導補助,跟年輕人走向軍職的生 涯規劃。隨著訪談與故事的前進,觀眾慢慢發現了她更進一步的身分與遭遇。看著她每早掛上美國國旗,說著對反戰遊行者的厭惡與不能理解,但又讀著從軍的兒子 從伊 拉克寄回來的信件,國內的心情交錯著在伊拉克的美國大兵的各類遭遇,角色的轉換、心態的轉換,可能是電影最想回答的問題。整個故事線的行進與氣氛的營造, 其實也是這部電影無法歸類的一個原因。真實事件、紀錄式的鏡頭下自發性的呈現,但回過頭來卻又太完整地像劇本排演。他的確善於操弄,但也沒法否認這樣的故 事的存在和真實價值。也許布希終究連任,摩爾還是回到小丑身分,或是 Kerry 當選,他變成壓死駱駝的稻草英雄。脫離了大選的時空背景,華氏九一一作為一部反戰電影,他呈現了戰爭前線和後方老家的現實,我想這才是該思考爭論的 東西。我無從確定這是摩爾的目的還是工具,畢竟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擺在布希當局與媒體往戰爭方向前進的荒謬過程。但是一切過去後,這才是電影能否繼續的最重 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