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Monday, March 21, 2005
英國腔演日本電影

嘆為觀止、細緻流暢的畫面,可惜很日本卡通的故事似乎太瘦弱了點,撐不起號稱史上最貴動畫片的頭銜,還配上怪腔怪調聽不清楚的「英」文,怎樣都搭不起來。雖然有心理準備看配英文的會怪怪的,卻沒想到…還是找個原音加中文字幕的來看好了。

嘆為觀止、細緻流暢的畫面,可惜很日本卡通的故事似乎太瘦弱了點,撐不起號稱史上最貴動畫片的頭銜,還配上怪腔怪調聽不清楚的「英」文,怎樣都搭不起來。雖然有心理準備看配英文的會怪怪的,卻沒想到…還是找個原音加中文字幕的來看好了。
Tuesday, March 15, 2005
消失的音符

Tim Berne, saxophone
Tom Rainey, drums
Craig Taborn, piano
Tuesday, March 15, 8 pm
Kerrytown Concert House
如 果在幼稚園還是國小的唱遊課上玩過口風琴,無聊地把尾端的口水蓋打開來吹,是地,就是那種呼呼的聲音(外加西哩呼嚕的噴水聲)。當然 Tim Berne 的薩克斯風吹起來不是像小鬼一樣作怪,下半場第二首開始,穿過銅管如風聲吹過,間以 Craig Taborn 輕靈又精準的敲擊,相較先前的曲目,頓時間安靜了下來,室內室外,一樣地蕭瑟。慢慢加進的力道,開始各種破音的實驗,卻也延續著之前的基調,有點內斂,更多點是被包裹住的暴力,然後音符再次出現。聽著晚上三人的演出,第一個想到的形容詞居然是 — 有機(organic …可能是下午才去買菜的結果),從如摸索般地開場,從無到有,就這麼長了出來,卻又有清楚的脈絡可尋。標題下的不好,因為除了那一小段蕭蕭的風聲,整場的 音符幾乎是不間斷的。Tim Berne 跟 Craig Taborn 都是滑音階的高手,Tom Rainey 則是到目前看過最愛「敲邊鼓」的鼓手。鼓棒跟框架直接的撞擊,名副其實地鏗鏘有力。
完全無關附帶一題,趁著中場時間到隔街 zingerman's 買了半價的早餐西點 hamentaschen 和 fresh goat cheese(坐了飛機味道還是有差),正逢 23 週年慶,自家商品 23% off。趁打折拿了瓶 balsamic vinegarette,有時需要拿來送人也不錯,反正已經放了十年,不差再多幾個月。

Tim Berne, saxophone
Tom Rainey, drums
Craig Taborn, piano
Tuesday, March 15, 8 pm
Kerrytown Concert House
如 果在幼稚園還是國小的唱遊課上玩過口風琴,無聊地把尾端的口水蓋打開來吹,是地,就是那種呼呼的聲音(外加西哩呼嚕的噴水聲)。當然 Tim Berne 的薩克斯風吹起來不是像小鬼一樣作怪,下半場第二首開始,穿過銅管如風聲吹過,間以 Craig Taborn 輕靈又精準的敲擊,相較先前的曲目,頓時間安靜了下來,室內室外,一樣地蕭瑟。慢慢加進的力道,開始各種破音的實驗,卻也延續著之前的基調,有點內斂,更多點是被包裹住的暴力,然後音符再次出現。聽著晚上三人的演出,第一個想到的形容詞居然是 — 有機(organic …可能是下午才去買菜的結果),從如摸索般地開場,從無到有,就這麼長了出來,卻又有清楚的脈絡可尋。標題下的不好,因為除了那一小段蕭蕭的風聲,整場的 音符幾乎是不間斷的。Tim Berne 跟 Craig Taborn 都是滑音階的高手,Tom Rainey 則是到目前看過最愛「敲邊鼓」的鼓手。鼓棒跟框架直接的撞擊,名副其實地鏗鏘有力。
完全無關附帶一題,趁著中場時間到隔街 zingerman's 買了半價的早餐西點 hamentaschen 和 fresh goat cheese(坐了飛機味道還是有差),正逢 23 週年慶,自家商品 23% off。趁打折拿了瓶 balsamic vinegarette,有時需要拿來送人也不錯,反正已經放了十年,不差再多幾個月。
Monday, March 14, 2005
Oslo Philharmonic

Oslo Philharmonic
André Previn, conductor
Anne-Sophie Mutter, violin
Saturday, March 12, 8 pm
Hill Auditorium
重頭戲當然是普列文寫給慕特的小提琴協奏曲 "Anne-Sophie",夫妻搭檔演出,只是曲子中太多的起伏,忽快忽慢,不知道主題在哪裡,當代(古典)音樂,大都很難懂。
--
慢了兩天補記…果然很混。

Oslo Philharmonic
André Previn, conductor
Anne-Sophie Mutter, violin
Saturday, March 12, 8 pm
Hill Auditorium
重頭戲當然是普列文寫給慕特的小提琴協奏曲 "Anne-Sophie",夫妻搭檔演出,只是曲子中太多的起伏,忽快忽慢,不知道主題在哪裡,當代(古典)音樂,大都很難懂。
--
慢了兩天補記…果然很混。
Thursday, March 10, 2005
Thursday, March 10, 2005
oh my GOD
沒一個禮拜又開始熬夜,時差調不調大概是沒什麼關係。回程到 angelo's 充飢,我只有熬夜後才會吃早餐。果真沒睡覺後除了腦袋外,五覺清明,覺得 omelette 特別的鹹。正當一天就要在早上九點的失敗早餐上結束,卻看到這篇「社論(op-ed)」(沒辦法,一個人吃飯太無聊)
... even Enlightened thinkers theorized the rights of man — the rights government exists to protect — come from God.沒想到在被譽為三大混蛋悶鍋的 aa (+boston+berkeley) 也能看到這種新聞,可能美國人也愛 kuso 這套。
Wednesday, March 09, 2005
這樣地存在著
也許真的是要有了一點距離,才比較能…我也不知道能夠幹嘛,網路的時代,一切可以很近,也可以很遠。
回台灣的一個禮拜,真正看完的電視也 還是只有料理東西軍。一切紛紛擾擾,是麻痺還是灰心也分不太清楚,總之我不怎麼看新聞,甚至動腦去想。「台獨已經不流 行了」我在深夜台北的咖啡館,半開玩笑地這麼說,好像自己曾經貢獻過什麼一樣。那現在流行什麼?到底連尊嚴這種東西都可以用流行代換,我懷疑任何後續 的猜想會有什麼力量。
新聞出來已經一陣子了,一開始只是冷笑以對,總之被嚇唬大了,再一次喊爽而已。只是連離開那天的遊行,都被包裹在(老)獨派掙扎反彈的脈絡(context)裡,切割至此,套用 poiesis 語,宛如民主的台灣不存在了。回頭心驚的卻是看到補記四的註腳:自然而然地下了個「終於」兩個字。終於。我們在變化最大的時候離開了這裡;笑問客從何處來?應該還沒有到那個地步。button maker 弄了個英文貼紙(中文的),是啊,我也很容易被動員。今天的學生報紙登了半個版面,如果說是再增加點國際曝光率,也算有點好處;荒謬的時代是以荒謬的邏輯,自嘲地慰藉。
飛 機起飛,跨上深藍色皺折的海。林口發電廠,台北大港(那攔波堤應該有好幾公里吧),關渡大橋,漁人碼頭,連情人橋都可以清楚指認,再過來的沙灘應該是沙 崙。觀音山跟大屯山系,從天上看去就真的像從海裡拔出來的一樣,那麼立體地屏障在淡水河口。飛機在狹長方形的基隆港前轉北,西邊海峽,東邊太平洋, 白色拍浪的弧線畫界,這個島嶼。
三月六日,大陸冷高壓,天氣晴。
回台灣的一個禮拜,真正看完的電視也 還是只有料理東西軍。一切紛紛擾擾,是麻痺還是灰心也分不太清楚,總之我不怎麼看新聞,甚至動腦去想。「台獨已經不流 行了」我在深夜台北的咖啡館,半開玩笑地這麼說,好像自己曾經貢獻過什麼一樣。那現在流行什麼?到底連尊嚴這種東西都可以用流行代換,我懷疑任何後續 的猜想會有什麼力量。
新聞出來已經一陣子了,一開始只是冷笑以對,總之被嚇唬大了,再一次喊爽而已。只是連離開那天的遊行,都被包裹在(老)獨派掙扎反彈的脈絡(context)裡,切割至此,套用 poiesis 語,宛如民主的台灣不存在了。回頭心驚的卻是看到補記四的註腳:自然而然地下了個「終於」兩個字。終於。我們在變化最大的時候離開了這裡;笑問客從何處來?應該還沒有到那個地步。button maker 弄了個英文貼紙(中文的),是啊,我也很容易被動員。今天的學生報紙登了半個版面,如果說是再增加點國際曝光率,也算有點好處;荒謬的時代是以荒謬的邏輯,自嘲地慰藉。
飛 機起飛,跨上深藍色皺折的海。林口發電廠,台北大港(那攔波堤應該有好幾公里吧),關渡大橋,漁人碼頭,連情人橋都可以清楚指認,再過來的沙灘應該是沙 崙。觀音山跟大屯山系,從天上看去就真的像從海裡拔出來的一樣,那麼立體地屏障在淡水河口。飛機在狹長方形的基隆港前轉北,西邊海峽,東邊太平洋, 白色拍浪的弧線畫界,這個島嶼。
三月六日,大陸冷高壓,天氣晴。
Tuesday, March 08, 2005
Tuesday, March 08, 2005
Tuesday, March 08, 2005
Monday, March 07, 2005
Sunday, March 06,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