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9, 2007
第一張
嚴格說起來不是真正第一次按下 holga 快門,只是洗出來有東西的第一張,在此紀念一下。前面大概有五六張太暗太亮太糊,全都無法辨認。
手動捲片,沒有去轉就成了如圖所示重複曝光。顏色也是蠻奇怪的,一整個偏藍。用電腦轉成黑白調一調後好像有好看一點(不過也種下日後的因啊)。
手動捲片,沒有去轉就成了如圖所示重複曝光。顏色也是蠻奇怪的,一整個偏藍。用電腦轉成黑白調一調後好像有好看一點(不過也種下日後的因啊)。
Tuesday, March 27, 2007
holga
年初的時候買了台 holga 塑膠玩具相機,含稅 23 米金。機身、鏡頭都是塑膠的,耐打耐摔,剛買的時候還笑說玩壞了就再買一台。但是栽下去了才知道 6x6 的 120 底片,買、沖、掃起來可是貴森森,算起來一張照片超過一塊錢米金(泣)。
除了裡面的快門彈簧、閃光燈熱靴接點和背蓋扣外,整台相機塑膠製品,完全無質感可言,自然也沒有什麼測光對焦的功能。測光的話其實也不用多花腦筋,因為只有一組光圈 f11 快門 1/100,沒得調,只得選擇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來適應不同的天氣。而對焦來說,只有鏡頭上一個人、三個人、七個人跟一座山,據說是 3、6、9 feet (約一、二、三公尺)和很遠,拍的時候也只能用猜的。而且品管不佳,每台 holga 都不盡相同,只有多做實驗才會知道。
不過 holga 好玩的地方也在於他沒得設定的陽春。簡單的塑膠鏡頭造成各種暗角(vignetting)、像差(aberration)更是使 holga 迷愛不釋手的原因。如果對焦猜得準的話,往往可以造成突顯主題的最佳效果。要是沒猜中或忘了調,有時也營造出超現實的夢幻。另外蓋不緊的背蓋容易漏光,造成奇特的效果。最近還發現內部光滑的塑膠面會反光,即使背蓋用黑膠帶封緊,一樣有可能會曝得很奇怪。
比起一般拍底片沖洗出來的那一刻,holga 更多更猛的凸槌方式,提供了更大的驚喜。說穿是有點自虐的無法預測,無法預測到乾脆幾乎不去考慮那麼多地隨便亂拍。久而久之,沒有了長短距變焦或是曝光加減格,專心的構圖,觀察四週的光線,反而就是攝影最開始的樂趣。
(偶爾也會交了很多學費很沮喪...)
除了裡面的快門彈簧、閃光燈熱靴接點和背蓋扣外,整台相機塑膠製品,完全無質感可言,自然也沒有什麼測光對焦的功能。測光的話其實也不用多花腦筋,因為只有一組光圈 f11 快門 1/100,沒得調,只得選擇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來適應不同的天氣。而對焦來說,只有鏡頭上一個人、三個人、七個人跟一座山,據說是 3、6、9 feet (約一、二、三公尺)和很遠,拍的時候也只能用猜的。而且品管不佳,每台 holga 都不盡相同,只有多做實驗才會知道。
不過 holga 好玩的地方也在於他沒得設定的陽春。簡單的塑膠鏡頭造成各種暗角(vignetting)、像差(aberration)更是使 holga 迷愛不釋手的原因。如果對焦猜得準的話,往往可以造成突顯主題的最佳效果。要是沒猜中或忘了調,有時也營造出超現實的夢幻。另外蓋不緊的背蓋容易漏光,造成奇特的效果。最近還發現內部光滑的塑膠面會反光,即使背蓋用黑膠帶封緊,一樣有可能會曝得很奇怪。
比起一般拍底片沖洗出來的那一刻,holga 更多更猛的凸槌方式,提供了更大的驚喜。說穿是有點自虐的無法預測,無法預測到乾脆幾乎不去考慮那麼多地隨便亂拍。久而久之,沒有了長短距變焦或是曝光加減格,專心的構圖,觀察四週的光線,反而就是攝影最開始的樂趣。
(偶爾也會交了很多學費很沮喪...)
Monday, March 26, 2007
city lights
如果從門外忙碌的公車站前跳下,走進店裡安靜地瀏覽,不太美國但卻也可以是很台北的生活方式。門口一張支持獨立出版商(independent publishers)的傳單,很有態度地宣告著一個和外面不同的世界。二樓是詩的專區,窗外貼著雜亂的後巷跟曬衣架。下午的光線正好,灑進書架圍繞的木質地板,必定是經常舉辦朗讀會的樣子。牆上許多照片正好提供那些對詩意、運動和曾經的想像。
flickr set
flickr set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樂生
圖是 google map 上的樂生院跟捷運機場,像個推土機準備向左鏟去。睡覺前又聊到這個話題,反而睡不著了。我是個懶人,來龍去脈就不說了,請參考最後的 del.icio.us 或上 HEMiDEMi 看看。
古蹟的認定、40% 跟 90% 保留案的審議,似乎是目前主要的爭議點。當然這就是往政治圈子裡衝,官僚、責任、專業、利益,樂生的問題也就越滾越大,也免不了有人說「路線之爭」或是「把可以幫忙的人都得最光了」等等負面的印象。其實以台灣的古蹟經營和歷史意識,是不是能讓大多數人覺得這是個古蹟,甚至即使說成功保留,某些網友所說未來文化新莊的願景,個人都不是很樂觀。槓上經濟發展的大旗,總是難有個簡單的釐清和決定。而訴求過去的不人道,講真的,228、轉型正義都有那麼多人不以為然,多麼藐視人權的抓人隔離,搬出個「威權時代」,人們聳聳肩,不同意但可以接受,也很容易就無奈地合理化了(真是悲哀)。
這並不是說我否定這些訴求或是樂生多年的努力,只是我也是在「路線之爭」罷了。其實真的讓人(我們)感到難過的是連到豬小草在一陣子前的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說蓋了新大樓,待遇那麼好,怎麼不去住,看了影片就知道根本是在唬爛。看到影片中的阿公阿媽,用著不成型的手,努力只是要完成開門這麼理所當然的事,卻又徒勞無功,就會難過又生氣地覺得這真(仍)是個沒有人權的地方。電梯,開關門的問題不只是逃生,連日常生活機能都有問題,更何況是緊急需要的時候。米國待了一陣子,雖然很大片都是不生蛋的地方,但是建築物基本的無障礙空間絕對不會少。即使是小小幾階的樓梯,沒有地方做緩坡,就蓋個電動升降梯。出入口至少有一扇門是附有電動開關,按鈕還得做在輪椅可以按到的地方。這些都是一般建築必備的設施,更何況是要安置這些年老病患的醫院。當初準備新建的醫院,從專屬療養院莫名其妙的變成高樓綜合醫院,從規劃,設計,建造,甚至到現在是不是應該補強這些缺失,根本都沒有照顧到病患的需要。五十位阿公阿媽好像不多,但是也佔了全數三百多人有六分之一,16%,還沒算說住進去不滿意的比例。不要說藐視人權這麼高的帽子(其實就是),連最基本對用戶的使用需要都沒有達到,這醫院以後要能什麼「提供全方位、優質貼心、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行政院與其繼續跟台北縣市去推卸責任,不如釘釘衛生署,看看安置的迴龍醫院是怎樣的失敗。
簡單說,就算原來的樂生院一文不值,沒有好的安置,就不能搬。人權立國不是喊一喊就會變真的。
古蹟的認定、40% 跟 90% 保留案的審議,似乎是目前主要的爭議點。當然這就是往政治圈子裡衝,官僚、責任、專業、利益,樂生的問題也就越滾越大,也免不了有人說「路線之爭」或是「把可以幫忙的人都得最光了」等等負面的印象。其實以台灣的古蹟經營和歷史意識,是不是能讓大多數人覺得這是個古蹟,甚至即使說成功保留,某些網友所說未來文化新莊的願景,個人都不是很樂觀。槓上經濟發展的大旗,總是難有個簡單的釐清和決定。而訴求過去的不人道,講真的,228、轉型正義都有那麼多人不以為然,多麼藐視人權的抓人隔離,搬出個「威權時代」,人們聳聳肩,不同意但可以接受,也很容易就無奈地合理化了(真是悲哀)。
這並不是說我否定這些訴求或是樂生多年的努力,只是我也是在「路線之爭」罷了。其實真的讓人(我們)感到難過的是連到豬小草在一陣子前的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說蓋了新大樓,待遇那麼好,怎麼不去住,看了影片就知道根本是在唬爛。看到影片中的阿公阿媽,用著不成型的手,努力只是要完成開門這麼理所當然的事,卻又徒勞無功,就會難過又生氣地覺得這真(仍)是個沒有人權的地方。電梯,開關門的問題不只是逃生,連日常生活機能都有問題,更何況是緊急需要的時候。米國待了一陣子,雖然很大片都是不生蛋的地方,但是建築物基本的無障礙空間絕對不會少。即使是小小幾階的樓梯,沒有地方做緩坡,就蓋個電動升降梯。出入口至少有一扇門是附有電動開關,按鈕還得做在輪椅可以按到的地方。這些都是一般建築必備的設施,更何況是要安置這些年老病患的醫院。當初準備新建的醫院,從專屬療養院莫名其妙的變成高樓綜合醫院,從規劃,設計,建造,甚至到現在是不是應該補強這些缺失,根本都沒有照顧到病患的需要。五十位阿公阿媽好像不多,但是也佔了全數三百多人有六分之一,16%,還沒算說住進去不滿意的比例。不要說藐視人權這麼高的帽子(其實就是),連最基本對用戶的使用需要都沒有達到,這醫院以後要能什麼「提供全方位、優質貼心、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行政院與其繼續跟台北縣市去推卸責任,不如釘釘衛生署,看看安置的迴龍醫院是怎樣的失敗。
簡單說,就算原來的樂生院一文不值,沒有好的安置,就不能搬。人權立國不是喊一喊就會變真的。
(以下為政治唬爛)槓上蘇貞昌自然比在國民黨前靜坐上版面有效,不過他也自己把強制驅離的罪名攬上身,成了被告(加上也是有參到一腳),要寄望他改過自新扭轉乾坤,似乎是...。反倒問題最大的北縣市遠離炮火。捷運局就專心對付工程,自有專家背書,反正要是上面公文一來,怎麼蓋怎麼拆,政治責任不在身上。北縣現在一下說不作為,一下又要盡忠職守,兩面討好。行政院已經被拖下混水,焦點也轉移了,何樂不為。原本的人權問題就應該比工程爭議有制高點,行政院一開始應該有很好的出手機會。現在要再上一層去要陳水扁出面打壞天王平衡,大概是沒什麼希望。寫寫連游錫堃也要下場,不過感覺起來樂青好像不是這一掛的。這樣更不可能寄望蘇貞昌了吧。唉,真是什麼都可以扯上這個,不過決定總統倒是成真啊(有預謀?)。
Friday, March 09, 2007
sf moma
舊金山當代美術館(SFMOMA)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二開放免費參觀。除了一定要去看,會被吸進去的館藏 Rothko No.14 1960 ,Brice Marden 回顧展(中文介紹)也很精采,值回票價($0?)。此外畢卡索與美國藝術特展這天只收兩塊半米金,看看畢卡索的原作跟啟發後輩的靈感跟變奏,兩相比較也頗有趣。
當然知道的不只我一個,還沒到門口就遇見了一大群像是觀光團的訪客,等著導遊做散開前最後的提醒。雖然人多,難得大多數是年輕人,二三十歲以下。以往去到美術館音樂會等「文藝」場合,常常都是老年人為主,總是覺得好像走錯了地方。原來要找到對的時機場合,還是得要靠價錢才是最有用的。並不是我很好業的意思,常常是「來都來了,只好任栽」的狀況為多。事前功課還是得多做一點,抓好時間,才不會老是闖進老人聚會。
當然知道的不只我一個,還沒到門口就遇見了一大群像是觀光團的訪客,等著導遊做散開前最後的提醒。雖然人多,難得大多數是年輕人,二三十歲以下。以往去到美術館音樂會等「文藝」場合,常常都是老年人為主,總是覺得好像走錯了地方。原來要找到對的時機場合,還是得要靠價錢才是最有用的。並不是我很好業的意思,常常是「來都來了,只好任栽」的狀況為多。事前功課還是得多做一點,抓好時間,才不會老是闖進老人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