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Thursday, March 29, 2007
第一張



嚴格說起來不是真正第一次按下 holga 快門,只是洗出來有東西的第一張,在此紀念一下。前面大概有五六張太暗太亮太糊,全都無法辨認。
手動捲片,沒有去轉就成了如圖所示重複曝光。顏色也是蠻奇怪的,一整個偏藍。用電腦轉成黑白調一調後好像有好看一點(不過也種下日後的因啊)。
手動捲片,沒有去轉就成了如圖所示重複曝光。顏色也是蠻奇怪的,一整個偏藍。用電腦轉成黑白調一調後好像有好看一點(不過也種下日後的因啊)。
Tuesday, March 27, 2007
holga



年初的時候買了台 holga 塑膠玩具相機,含稅 23 米金。機身、鏡頭都是塑膠的,耐打耐摔,剛買的時候還笑說玩壞了就再買一台。但是栽下去了才知道 6x6 的 120 底片,買、沖、掃起來可是貴森森,算起來一張照片超過一塊錢米金(泣)。
除了裡面的快門彈簧、閃光燈熱靴接點和背蓋扣外,整台相機塑膠製品,完全無質感可言,自然也沒有什麼測光對焦的功能。測光的話其實也不用多花腦筋,因為只有一組光圈 f11 快門 1/100,沒得調,只得選擇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來適應不同的天氣。而對焦來說,只有鏡頭上一個人、三個人、七個人跟一座山,據說是 3、6、9 feet (約一、二、三公尺)和很遠,拍的時候也只能用猜的。而且品管不佳,每台 holga 都不盡相同,只有多做實驗才會知道。
不過 holga 好玩的地方也在於他沒得設定的陽春。簡單的塑膠鏡頭造成各種暗角(vignetting)、像差(aberration)更是使 holga 迷愛不釋手的原因。如果對焦猜得準的話,往往可以造成突顯主題的最佳效果。要是沒猜中或忘了調,有時也營造出超現實的夢幻。另外蓋不緊的背蓋容易漏光,造成奇特的效果。最近還發現內部光滑的塑膠面會反光,即使背蓋用黑膠帶封緊,一樣有可能會曝得很奇怪。
比起一般拍底片沖洗出來的那一刻,holga 更多更猛的凸槌方式,提供了更大的驚喜。說穿是有點自虐的無法預測,無法預測到乾脆幾乎不去考慮那麼多地隨便亂拍。久而久之,沒有了長短距變焦或是曝光加減格,專心的構圖,觀察四週的光線,反而就是攝影最開始的樂趣。
(偶爾也會交了很多學費很沮喪...)
除了裡面的快門彈簧、閃光燈熱靴接點和背蓋扣外,整台相機塑膠製品,完全無質感可言,自然也沒有什麼測光對焦的功能。測光的話其實也不用多花腦筋,因為只有一組光圈 f11 快門 1/100,沒得調,只得選擇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來適應不同的天氣。而對焦來說,只有鏡頭上一個人、三個人、七個人跟一座山,據說是 3、6、9 feet (約一、二、三公尺)和很遠,拍的時候也只能用猜的。而且品管不佳,每台 holga 都不盡相同,只有多做實驗才會知道。
不過 holga 好玩的地方也在於他沒得設定的陽春。簡單的塑膠鏡頭造成各種暗角(vignetting)、像差(aberration)更是使 holga 迷愛不釋手的原因。如果對焦猜得準的話,往往可以造成突顯主題的最佳效果。要是沒猜中或忘了調,有時也營造出超現實的夢幻。另外蓋不緊的背蓋容易漏光,造成奇特的效果。最近還發現內部光滑的塑膠面會反光,即使背蓋用黑膠帶封緊,一樣有可能會曝得很奇怪。
比起一般拍底片沖洗出來的那一刻,holga 更多更猛的凸槌方式,提供了更大的驚喜。說穿是有點自虐的無法預測,無法預測到乾脆幾乎不去考慮那麼多地隨便亂拍。久而久之,沒有了長短距變焦或是曝光加減格,專心的構圖,觀察四週的光線,反而就是攝影最開始的樂趣。
(偶爾也會交了很多學費很沮喪...)
Monday, March 26, 2007
city lights



如果從門外忙碌的公車站前跳下,走進店裡安靜地瀏覽,不太美國但卻也可以是很台北的生活方式。門口一張支持獨立出版商(independent publishers)的傳單,很有態度地宣告著一個和外面不同的世界。二樓是詩的專區,窗外貼著雜亂的後巷跟曬衣架。下午的光線正好,灑進書架圍繞的木質地板,必定是經常舉辦朗讀會的樣子。牆上許多照片正好提供那些對詩意、運動和曾經的想像。
flickr set
flickr set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樂生

圖是 google map 上的樂生院跟捷運機場,像個推土機準備向左鏟去。睡覺前又聊到這個話題,反而睡不著了。我是個懶人,來龍去脈就不說了,請參考最後的 del.icio.us 或上 HEMiDEMi 看看。
古蹟的認定、40% 跟 90% 保留案的審議,似乎是目前主要的爭議點。當然這就是往政治圈子裡衝,官僚、責任、專業、利益,樂生的問題也就越滾越大,也免不了有人說「路線之爭」或是「把可以幫忙的人都得最光了」等等負面的印象。其實以台灣的古蹟經營和歷史意識,是不是能讓大多數人覺得這是個古蹟,甚至即使說成功保留,某些網友所說未來文化新莊的願景,個人都不是很樂觀。槓上經濟發展的大旗,總是難有個簡單的釐清和決定。而訴求過去的不人道,講真的,228、轉型正義都有那麼多人不以為然,多麼藐視人權的抓人隔離,搬出個「威權時代」,人們聳聳肩,不同意但可以接受,也很容易就無奈地合理化了(真是悲哀)。
這並不是說我否定這些訴求或是樂生多年的努力,只是我也是在「路線之爭」罷了。其實真的讓人(我們)感到難過的是連到豬小草在一陣子前的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說蓋了新大樓,待遇那麼好,怎麼不去住,看了影片就知道根本是在唬爛。看到影片中的阿公阿媽,用著不成型的手,努力只是要完成開門這麼理所當然的事,卻又徒勞無功,就會難過又生氣地覺得這真(仍)是個沒有人權的地方。電梯,開關門的問題不只是逃生,連日常生活機能都有問題,更何況是緊急需要的時候。米國待了一陣子,雖然很大片都是不生蛋的地方,但是建築物基本的無障礙空間絕對不會少。即使是小小幾階的樓梯,沒有地方做緩坡,就蓋個電動升降梯。出入口至少有一扇門是附有電動開關,按鈕還得做在輪椅可以按到的地方。這些都是一般建築必備的設施,更何況是要安置這些年老病患的醫院。當初準備新建的醫院,從專屬療養院莫名其妙的變成高樓綜合醫院,從規劃,設計,建造,甚至到現在是不是應該補強這些缺失,根本都沒有照顧到病患的需要。五十位阿公阿媽好像不多,但是也佔了全數三百多人有六分之一,16%,還沒算說住進去不滿意的比例。不要說藐視人權這麼高的帽子(其實就是),連最基本對用戶的使用需要都沒有達到,這醫院以後要能什麼「提供全方位、優質貼心、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行政院與其繼續跟台北縣市去推卸責任,不如釘釘衛生署,看看安置的迴龍醫院是怎樣的失敗。
簡單說,就算原來的樂生院一文不值,沒有好的安置,就不能搬。人權立國不是喊一喊就會變真的。
古蹟的認定、40% 跟 90% 保留案的審議,似乎是目前主要的爭議點。當然這就是往政治圈子裡衝,官僚、責任、專業、利益,樂生的問題也就越滾越大,也免不了有人說「路線之爭」或是「把可以幫忙的人都得最光了」等等負面的印象。其實以台灣的古蹟經營和歷史意識,是不是能讓大多數人覺得這是個古蹟,甚至即使說成功保留,某些網友所說未來文化新莊的願景,個人都不是很樂觀。槓上經濟發展的大旗,總是難有個簡單的釐清和決定。而訴求過去的不人道,講真的,228、轉型正義都有那麼多人不以為然,多麼藐視人權的抓人隔離,搬出個「威權時代」,人們聳聳肩,不同意但可以接受,也很容易就無奈地合理化了(真是悲哀)。
這並不是說我否定這些訴求或是樂生多年的努力,只是我也是在「路線之爭」罷了。其實真的讓人(我們)感到難過的是連到豬小草在一陣子前的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說蓋了新大樓,待遇那麼好,怎麼不去住,看了影片就知道根本是在唬爛。看到影片中的阿公阿媽,用著不成型的手,努力只是要完成開門這麼理所當然的事,卻又徒勞無功,就會難過又生氣地覺得這真(仍)是個沒有人權的地方。電梯,開關門的問題不只是逃生,連日常生活機能都有問題,更何況是緊急需要的時候。米國待了一陣子,雖然很大片都是不生蛋的地方,但是建築物基本的無障礙空間絕對不會少。即使是小小幾階的樓梯,沒有地方做緩坡,就蓋個電動升降梯。出入口至少有一扇門是附有電動開關,按鈕還得做在輪椅可以按到的地方。這些都是一般建築必備的設施,更何況是要安置這些年老病患的醫院。當初準備新建的醫院,從專屬療養院莫名其妙的變成高樓綜合醫院,從規劃,設計,建造,甚至到現在是不是應該補強這些缺失,根本都沒有照顧到病患的需要。五十位阿公阿媽好像不多,但是也佔了全數三百多人有六分之一,16%,還沒算說住進去不滿意的比例。不要說藐視人權這麼高的帽子(其實就是),連最基本對用戶的使用需要都沒有達到,這醫院以後要能什麼「提供全方位、優質貼心、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行政院與其繼續跟台北縣市去推卸責任,不如釘釘衛生署,看看安置的迴龍醫院是怎樣的失敗。
簡單說,就算原來的樂生院一文不值,沒有好的安置,就不能搬。人權立國不是喊一喊就會變真的。
(以下為政治唬爛)槓上蘇貞昌自然比在國民黨前靜坐上版面有效,不過他也自己把強制驅離的罪名攬上身,成了被告(加上也是有參到一腳),要寄望他改過自新扭轉乾坤,似乎是...。反倒問題最大的北縣市遠離炮火。捷運局就專心對付工程,自有專家背書,反正要是上面公文一來,怎麼蓋怎麼拆,政治責任不在身上。北縣現在一下說不作為,一下又要盡忠職守,兩面討好。行政院已經被拖下混水,焦點也轉移了,何樂不為。原本的人權問題就應該比工程爭議有制高點,行政院一開始應該有很好的出手機會。現在要再上一層去要陳水扁出面打壞天王平衡,大概是沒什麼希望。寫寫連游錫堃也要下場,不過感覺起來樂青好像不是這一掛的。這樣更不可能寄望蘇貞昌了吧。唉,真是什麼都可以扯上這個,不過決定總統倒是成真啊(有預謀?)。
Friday, March 09, 2007
sf moma



舊金山當代美術館(SFMOMA)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二開放免費參觀。除了一定要去看,會被吸進去的館藏 Rothko No.14 1960 ,Brice Marden 回顧展(中文介紹)也很精采,值回票價($0?)。此外畢卡索與美國藝術特展這天只收兩塊半米金,看看畢卡索的原作跟啟發後輩的靈感跟變奏,兩相比較也頗有趣。
當然知道的不只我一個,還沒到門口就遇見了一大群像是觀光團的訪客,等著導遊做散開前最後的提醒。雖然人多,難得大多數是年輕人,二三十歲以下。以往去到美術館音樂會等「文藝」場合,常常都是老年人為主,總是覺得好像走錯了地方。原來要找到對的時機場合,還是得要靠價錢才是最有用的。並不是我很好業的意思,常常是「來都來了,只好任栽」的狀況為多。事前功課還是得多做一點,抓好時間,才不會老是闖進老人聚會。
當然知道的不只我一個,還沒到門口就遇見了一大群像是觀光團的訪客,等著導遊做散開前最後的提醒。雖然人多,難得大多數是年輕人,二三十歲以下。以往去到美術館音樂會等「文藝」場合,常常都是老年人為主,總是覺得好像走錯了地方。原來要找到對的時機場合,還是得要靠價錢才是最有用的。並不是我很好業的意思,常常是「來都來了,只好任栽」的狀況為多。事前功課還是得多做一點,抓好時間,才不會老是闖進老人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