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July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September 1990
Saturday, June 18, 2005
碎碎碎的法國土司
幾天沒吃擺著,倒是過夜的麵包最適合拿來做法國土司了(或者說要做法國土司前麵包要先放過夜風乾),經典美食很多是從剩菜料理發展出來。而且這種有硬皮的歐式麵包特別適合,法國棒子、義大利枕頭之類的。不過拿起刀子準備切下去的時候,居然風乾的跟個柴頭一樣,敲起來還扣扣扣的,用力一鋸,馬上碎得亂七八糟。

不過是自己吃的,長相就不用太講究,照樣浸到蛋汁裡。乾的好處就是吸水性超強,沒幾片碎片就把兩顆蛋加牛奶的份量吸得乾淨溜溜。

熱鍋奶油煎一煎,吃得時候加點果醬是再好不過的了。

不過是自己吃的,長相就不用太講究,照樣浸到蛋汁裡。乾的好處就是吸水性超強,沒幾片碎片就把兩顆蛋加牛奶的份量吸得乾淨溜溜。

熱鍋奶油煎一煎,吃得時候加點果醬是再好不過的了。
Saturday, June 11, 2005
Tuesday, June 07, 2005
cafe atlantico cont' :: seared watermelon
(續前)
既 然取了個怪怪的名字,自然有他更奇怪的地方。菜單上看不到像是鹽漬鱈魚(salt cod)、大蒜蝦(gambas al ajillo)等傳統 tapas 美食,同樣寫滿了熱帶水果和拉丁美洲特有(看不懂)的食材,卻像把各種材料重新排列組合,完全的創意冒險,第一個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這道「桔醋煎西瓜(seared watermelon with citrus vinaigrette)」。
工整的圓形加上微焦的表面,顛覆了既有的水果印象,成了一 道名符其實的西瓜排。切開鮮嫩的果肉,用高溫焦封(sear)的方式封住了「肉汁」,保存了西瓜原有多汁鬆脆的口感。咬下的西瓜感覺才剛站穩,相佐的油醋 醬汁又馬上 180 度扭轉任何的想像,不像是小時候吃西瓜灑鹽單純的提味,這時的鹹味反而成了主角,跟水果的甜味融合一體,配合溫醇的油醋跟幾乎感覺不出的酸味,實在想不出任何吃過的味道可以類比。
(續前)
既 然取了個怪怪的名字,自然有他更奇怪的地方。菜單上看不到像是鹽漬鱈魚(salt cod)、大蒜蝦(gambas al ajillo)等傳統 tapas 美食,同樣寫滿了熱帶水果和拉丁美洲特有(看不懂)的食材,卻像把各種材料重新排列組合,完全的創意冒險,第一個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這道「桔醋煎西瓜(seared watermelon with citrus vinaigrette)」。
工整的圓形加上微焦的表面,顛覆了既有的水果印象,成了一 道名符其實的西瓜排。切開鮮嫩的果肉,用高溫焦封(sear)的方式封住了「肉汁」,保存了西瓜原有多汁鬆脆的口感。咬下的西瓜感覺才剛站穩,相佐的油醋 醬汁又馬上 180 度扭轉任何的想像,不像是小時候吃西瓜灑鹽單純的提味,這時的鹹味反而成了主角,跟水果的甜味融合一體,配合溫醇的油醋跟幾乎感覺不出的酸味,實在想不出任何吃過的味道可以類比。
Monday, June 06, 2005
cafe atlantico

剛剛收到忘在 baltimore 朋友家裡的照片 cd,最先弄的當然是去吃飯時照的東西…整理的同時肚子又餓了起來。
--
隔 著 dc 中心博物館區一個 block,在 National Archive (展示獨立宣言的地方)跟某個噴水池的後面,照著地址找到了 cafe atlantico。 窄窄的店面才剛開張,吧台上擺著紙箱。服務生出來說他們還忙著跟廚師開會,過了一會上到二樓找了個窗邊的位置坐下。外頭小小的第八街 並不是交通要道,暫時遠離一整群穿著紅色 T 恤的旅行團。另一邊可以看到位在一二樓間夾層的半開放式的廚房,雖然遠遠的看不清楚什麼東西。
一 開始只知道這家餐廳週末中午提供西班牙小點 tapas,不過卻非常詭異地稱做 latino dimsum…拉丁飲茶。是說tapas 最近幾年才開始流行,可能還不是很普遍的名字,像是 aa 年初開的一家便以 small eats(小吃…真能翻)稱之。身在美國首府,卻是兩個異異國風情的字眼串在一起。回來問了 google,主廚 Jose Andres 在隔幾個 block 的七街還開著另一家較傳統 tapas 路線的 jaleo(不好意思,隔了兩天也去了…菜單滿滿的三頁,大概有六七十種),而看來扮演先鋒角色開發新口味的 atlantico 給菜單選了個令人倒彈的奇怪名字,也算是種市場區隔吧,更絕的是還真的附上了筷子(照片左上角)。

剛剛收到忘在 baltimore 朋友家裡的照片 cd,最先弄的當然是去吃飯時照的東西…整理的同時肚子又餓了起來。
--
隔 著 dc 中心博物館區一個 block,在 National Archive (展示獨立宣言的地方)跟某個噴水池的後面,照著地址找到了 cafe atlantico。 窄窄的店面才剛開張,吧台上擺著紙箱。服務生出來說他們還忙著跟廚師開會,過了一會上到二樓找了個窗邊的位置坐下。外頭小小的第八街 並不是交通要道,暫時遠離一整群穿著紅色 T 恤的旅行團。另一邊可以看到位在一二樓間夾層的半開放式的廚房,雖然遠遠的看不清楚什麼東西。
一 開始只知道這家餐廳週末中午提供西班牙小點 tapas,不過卻非常詭異地稱做 latino dimsum…拉丁飲茶。是說tapas 最近幾年才開始流行,可能還不是很普遍的名字,像是 aa 年初開的一家便以 small eats(小吃…真能翻)稱之。身在美國首府,卻是兩個異異國風情的字眼串在一起。回來問了 google,主廚 Jose Andres 在隔幾個 block 的七街還開著另一家較傳統 tapas 路線的 jaleo(不好意思,隔了兩天也去了…菜單滿滿的三頁,大概有六七十種),而看來扮演先鋒角色開發新口味的 atlantico 給菜單選了個令人倒彈的奇怪名字,也算是種市場區隔吧,更絕的是還真的附上了筷子(照片左上角)。
Sunday, June 05, 2005
freakonomics
在飛機上看完最後一章,就像書中自己承認的,這真是毫無主題的一本書啊。
並 不是說他可能結構鬆散不知所云,而是這位經濟學家的研究興趣也太廣了點,從相撲選手是否放水,到墮胎和犯罪率的關係,像是 A Beautiful Mind 裡 John Nash 剛進研究所時不修課,成天想著奇怪的問題,最後卻是有驚人的發現…唉呀,難到這才是做學問的王道 !@#$%
這本書最早應該是源自紐約時報記者 Stephen Dubner,也是後來書的作者之一,與經濟學家 Steven Levitt 的一篇專訪,後來乾脆把 levitt 的研究整理成這本 freakonomics 出版發行。而現在兩人又欲罷不能地在紐約時報週日雜誌上開了個專欄,就叫做 freakonomics。
雖 然說我爸也是學經濟的,但總是跟「怪」扯不上什麼關係。總之很難有什麼特別的聯想。freakonomics,卻有點像是「怪醫秦博士」的味道。當然書 上描寫的不是特別的嚴謹(不然直接看論文就好了,也不用找 dubner 來代筆潤飾),輕鬆的像是茶餘飯後的聊天,可能也是這本書最大的功用,多了些聊天的話題。不過輕鬆外,也有一點感覺不錯的地方,是書中在 討論 黑人在經濟社會地位的問題時,也不避諱地使用 black/white 等字眼,很直接的陳述現狀跟問題。有時要政治正確,扭扭捏捏,不如像書裡給人直接的感覺,反而變得清楚。
最後不免要提一下他們的 blog,書出版了這麼久還有不斷更新,蠻了不起的,不像我荒廢了一個月有加…
並 不是說他可能結構鬆散不知所云,而是這位經濟學家的研究興趣也太廣了點,從相撲選手是否放水,到墮胎和犯罪率的關係,像是 A Beautiful Mind 裡 John Nash 剛進研究所時不修課,成天想著奇怪的問題,最後卻是有驚人的發現…唉呀,難到這才是做學問的王道 !@#$%
這本書最早應該是源自紐約時報記者 Stephen Dubner,也是後來書的作者之一,與經濟學家 Steven Levitt 的一篇專訪,後來乾脆把 levitt 的研究整理成這本 freakonomics 出版發行。而現在兩人又欲罷不能地在紐約時報週日雜誌上開了個專欄,就叫做 freakonomics。
雖 然說我爸也是學經濟的,但總是跟「怪」扯不上什麼關係。總之很難有什麼特別的聯想。freakonomics,卻有點像是「怪醫秦博士」的味道。當然書 上描寫的不是特別的嚴謹(不然直接看論文就好了,也不用找 dubner 來代筆潤飾),輕鬆的像是茶餘飯後的聊天,可能也是這本書最大的功用,多了些聊天的話題。不過輕鬆外,也有一點感覺不錯的地方,是書中在 討論 黑人在經濟社會地位的問題時,也不避諱地使用 black/white 等字眼,很直接的陳述現狀跟問題。有時要政治正確,扭扭捏捏,不如像書裡給人直接的感覺,反而變得清楚。
最後不免要提一下他們的 blog,書出版了這麼久還有不斷更新,蠻了不起的,不像我荒廢了一個月有加…
Friday, June 03,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