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問客從何處來
Jan's Tech Blog 看到的世界地圖,可以從 ip 標示來訪遊客的地理位置,裝在 sidebar 的最下面了,目前還沒開始統計,大概得過一陣子才會累積一些小紅點,耐心等待中…

類似的東西還有凱洛用的來客地圖,不過是像留言版樣的自己填寫

The Corporation
紀錄片似乎是目前最熱門的藝術/媒體形式。

The Corporation, 不知道怎樣翻譯比較好,「股份有限公司」?「拖拉斯」,嗯,感覺比較像「哥茲拉」那樣聳動刺激,不過電影本身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可以猜得到,這是一部討論公司 財團力量的黑暗面,如何影響、操弄著現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公司法人,在某一個程度上,是享有與「人」同等的法律地位。這源自於美國南北戰爭後,為了保障 黑人的公民權的憲法增修條文,卻被拿來擴大解釋成法人地位的提升。所以公司擁有財產權、隱私權、訴訟權,像人一樣行使權利並受到法律保障。但是如果真把他當 作人看 待,他又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這位「法人」有一樣的同情心、罪惡感或是道德標準嗎?我想你也知道答案了,導演甚至拿出精神科的檢驗單,一一核對。的確,這 位仁兄,簡單說,是個一切向錢看的瘋子。

不 過這部片「有趣」的部分大概就到這了。接下來的說實話…很難看…甚至到後來無聊地像是在看宣導 「長」片。導演想要揭露事實真相,激發一些運動力量,不過我耐住性子看到結束,革命的熱情大概都已經消磨殆盡。影片結束,面對這無所不在的黑暗力量,雖不至 於斷臂大 喊,卻也看不透厚厚雲層,i'm your father…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rss 美容師 - FeedBurner
在這一陣子後發現 blogger 的主機其實有點慢,塞車的時候還會遇到 read time out 的情形,想要登錄 atom.xml 的時候更是明顯(google啊,發了股票該買新主機啦~)倒是從 blogger 自己的 faq 裡遇到了解決方法,"If you would rather have RSS, give FeedBurner a try",那就來踹。

簡 單的說,feedburner 把 rss/atom 加油添醋一番,變成即使是老舊的 rdf reader 也能讀取的統一規格。只要登入後輸入原來的 rss 位址(http://2824.blogspot.com/atom.xml),挑選想要的功能,便會產生一個新的 rss 檔案(http://feeds.feedburner.com/2824),作為新的feed 位址。另一方面連到 feedburner 的速度也比連 blogger 快多多了。目前踹過幾種功能:
  • SmartFeed:轉換成各種軟體皆能讀取的規格。
  • Item Stats:feed 被讀取的次數統計,還分類成 Bloglines/2.0、 Firefox Live Bookmarks 等等。
  • Splicing Services:我覺得最有趣的功能,匯入 flickr、del.icio.us,n 合一變成個人專屬的 rss feed,一勞永逸。
  •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urner:加入 CC 版權宣告。
  • Convert Format Burner:在 rdf、xml、atom 之間互換。
另外還可以把 feed 變成跑馬燈看板,不過顯然不支援中文…
2824
Diarios de Motocicleta 摩托車日記
旅程結束,螺旋槳引擎轟隆隆從眼前跑道劃過遠離,Alberto 看到的是跨過一萬三千公里的滿足,散筵的失落,還是新的夢想的起飛?我不知道這顆種子接下來生長茁壯的另一個故事,就像一切對 Ernesto 都是未知的開始,這是一個結果前花開的經過,如果把未來的必然帶進來,想著看著,所有的青春無敵(工頭語) 可能都太多使命,成了每個轉彎必定散落的行李。所以仰望著神秘的安地斯山,山與湖碧綠色的對影,隨著步伐在南美大陸的自然跟歷史間展開,既使抽離了所有預 言,我依然可以看見旅行的最原始的動力,最單 純的意義。"Let the world change you,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我只奢望有前半句的勇氣。


延伸閱讀:
On the road, 夜行走廊
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 我和我自己唱歌
近日閱聽之《摩托車日記》─在想像中追隨格瓦拉的腳步, 工頭堅部落
摩托車日記, farawaysoclose

達文西密碼
雖 然說有點小失望,不過兩天西哩呼嚕地把他看完,還是蠻過癮的。故事從一開場到結束,其實不到一天的時間,大概是這樣的關係,情節緊湊讓我一頁又一頁地不停 的翻下 去。全書一共有分了 105 個…與其說是章節,倒不如說是分鏡場景,感覺作者 Dan Brown 在寫書的同時就已經想好如何要翻拍成電影了(果不其然),非常容易進入狀況,跟著劇中…書中人物一起腦力激盪兼亡命天涯。另一個原因是,書中對於場景的描寫,像是入夜後警備森嚴的羅浮宮,繞著巴黎的逃亡路線,左邊有什麼,右轉之後又會看到什麼,都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難怪掀起一陣旅遊熱潮(我也蠻想去看看的,沒去過巴黎嘛)。

哈 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到巴黎出差的深夜, 突然接到一通緊急電話,通知他羅浮宮年高德邵的館長遭人謀殺,就在博物館內,屍體旁邊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密碼。蘭登與法國美女密碼專家 Sophie Neveu 在整理分析謎團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藏有一連串的線索。這些線索人人可見,卻被畫家巧妙地偽裝,加以隱藏。

蘭登發 現一連串令人震驚的關聯:已故的館長是鍚安會的一員--鍚安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祕密會社,其中的成員包括牛頓、波提且利、雨果,和達文西等人。至 此蘭登發現自己正在追蹤一個石破天驚的歷史大祕密,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個世紀、既富啟發性又危險的祕密。在這場遍及巴黎的追逐中,蘭登和 Neveu 發現他們是在跟一個始終不露面的幕後主使者鬥智,這個人似乎總是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除非他們可以解開這個錯綜複雜的謎團,否則錫安會的祕密,這個具 爆炸力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失。 -博客來網路書店


書 中的重點跟爭議的地方是在這個危險的祕密背後對基督教歷史的詮釋。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天大的新聞,關於教廷跟歷史的爭論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一方面我也不是 教徒,不覺得是 什麼污衊不污衊,其實是歷史、神學、考古學等考證的問題。小說的形式也可以很聰明(狡猾)地躲到虛構的保護傘下,讓一切問題都不成問題。我倒是覺得歷史這 方面可 以再深入一點(嫌書不夠厚?),純就娛樂的角度來說,幕後黑手也可以再黑一點,免得謎底揭曉的時候讓人感覺稍嫌薄弱,也太好萊塢了一些。另外一個小失望可 能是個人原本錯誤的認 識。本來以為是從文本中去找出解謎的線索,然而書中達文西留下來的線索跟連環謎題並沒有真正的關係。當然達文西還是最主要的靈感來源,只是不如我想像的那 麼直接。

書中有一段話覺得蠻有趣的,說明千禧年正代表著人類從信仰的雙魚紀進入知識的水瓶紀,人類渴求真相的慾望,也是解密的必要益加緊迫
the Piscean ideal believes that man must be told what to do by higher powers because man is incapable of thinking for himself. Hence it has been a time offervent religion. Now, however, we are entering the Age of Aquarius—the water bearer—whose ideals claim that man will learn the truth and be able to think for himself. The ideological shift is enormous, and it is occurring right now.
真實跟虛構的揉合,故事和現實的對應,這本暢銷小說和激起的討論,也許正是他的想法的最佳代表。邊看邊猜正是這本書的樂趣,跟著書中人物一同研究達文西的密碼吧。

Vitruvian Man
Mona Lisa (artchive.com)
The Madonna of the Rocks (Paris, artchive.com)
The Last Supper (with names of Apostles labelled, artchive.com)
The Last Supper (with clue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Pictures of da Vinci Code Paris
The Da Vinci Code - Wikipedia

有怪獸有怪獸


荷蘭藝術家 Theo Jansen 的最新傑作 Animaris Rhinoceros Transport。這用鋼筋骨架做成,4.7 公尺高,重達兩噸的龐然大物居然是用人力就可以推動(超酷,右鍵另存,2mb)。這位老兄十年來完成了各種各樣的機械「動物」,Beach Animal evolution,像是科幻電影異行星上會遇見的東西。

portrait/landscape
目前的排版,直幅的照片 400x600 滿滿地塞在發文的空格裡,大小感覺都蠻不錯的。可是如果是橫幅的照片,400x277 就顯得太小了點,不然就是像這樣會蓋到旁邊,不知道有什麼解決的方法??
改成動態縮放的,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把滑鼠移到圖片上看看。ㄜ… ie 無效,改用 firefox 吧 :)


南北大車拼 Jugalbandi

Carnatic:
Chitravina N Ravikiran, Navachitravina
Rohan Krishnamurthy, Mridangam


Hindustani:
Pandit Vishwa Mohan Bhatt, Mohan Veena
Vijay Ghate, Tabla

Sunday, October 17, 4:00 pm
Chinmaya Avantika

打了一堆,沒一個英文字,喔有 sunday, october。

Lucas 的邀約下,一座簡單現代的印度寺廟裡,這個忙碌週末的連續第三場音樂會。這也是 Bala Vihar 的特別節目,類似美國華裔小朋友上中文學校的意思。寺廟一方面是每週聚會禮拜的場所,也開課讓小朋友來這裡學習印度傳統語言風俗。演奏的場地便是平常聚會 的大廳。不過依照 Lucas 的說法,這次請來的都是世界級的印度音樂家。這也常常是這個小鎮最讓人驚訝與好奇的地方(財力雄厚?),學生票價又更多撿了點便宜。當然其中最主要的,也 是我們會出現在這的原因,就是 Lucas 的 Mridangam 老師,年僅十七歲,剛上大一的天才神童 Rohan Krishnamurthy。

印 度的傳統音樂 分為北部的 Hindustani 和南部的 Carnatic。十三世紀波斯人入侵印度北部的同時,也帶來了中東音樂的元素,使得 Hindustani 發展出特別的樣貌。南部音樂則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保留了古早傳統。對於 ragas(印度音階)不同的詮釋或裝飾法我聽不懂,不過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節奏的部分,因為用的樂器不一樣(^^|||)。Lucas 跟 Rohan 使用的是南部的 Mridangam,由原木挖空後,兩頭鼓皮用細皮線拉緊,左邊高音右邊低音,演奏時橫放拍擊。北部則以 Tabla 為主,把高低音分開成木造的右高音鼓 dayan,跟金屬材質的左低音鼓 bayan。另外兩人使用的旋律樂器都是樂手自己發明的(南 Navachitravina、北 Mohan Veena),也不知道怎麼介紹起,有點像吉他跟西塔琴的綜合體。

這 次的重頭戲當然是兩組人馬大車拼,Jugalbandi 便是指南北樂手相遇時的特殊音樂形式。一開始先由旋律樂器各自對 raga 演出,變成兩樂器之間的模仿與較量:某一方先帶頭即興一句,另一樂器必須要去模仿,「你會我也會」,甚至交替主導地位。熱絡之後,打擊樂器接著加入戰局。 這時可以是二對二分進合擊的南北對抗,也可以是 Mohan Veena(北旋律)單挑 Mridangam(南打擊),反之亦然。甚至有一小段是呈現三打一的局面。不停的 call and response,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之前在 Ravi Shankar 的音樂會上聽過 Sitar 跟 Tabla 的對話,這次又更上了一層樓。

中場休息還有提供印度料理,花個三塊錢吃點印度米糕沾咖哩醬,家庭+教會的活動嘛。想當然爾,我又成了黃色外星人,不過至少旁邊坐了個白色異形。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現在滿腦子裡都是叼叼叼的滑音…
Marcel Khalifé and the Al Mayadine Ensemble


Marcel Khalife, composer, oud, and vocals
Oumaima Al Khalil, vocals
Rami Khalife, piano
Peter Herbert, double bass
Bachar Khalife, riq, tabla, mazhar, vibraphone, congas and bongos

Saturday, October 16, 8:30 pm
Hill Auditorium

前 兩首曲子結束,我還以為來到了一場調式爵士的饗宴;Peter Herbert 在 bass 面版上敲敲打打,Rami Khalife 還直接把手伸到鋼琴裡直接敲弦,配著 oud 反覆不散的中東氣味,"i didn't thought it's gonna be jazz" 旁邊的人這麼說。

不過我們都多慮了。Marcel Khalife 開始講著阿拉伯文的笑話,而我只能想像那從右到左的毛筆文字。接下來的一個多鐘頭,全是台上台下玩成一片的帶動唱。幾乎每首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朗朗上口 (當然除了我以外),有時候起了兩個小節,全場就可以唱到結束,連伴奏都免了。我懷疑是不是到了中東五月天還是誰的演唱會。倒是 Oumaima Al Khalil 那像是沙漠中綿延傳來的禱歌聲,美的像是英倫情人裡的畫面。不過電影裡的似乎是匈牙利的音樂…那又是另一場的故事了。

走回停車場的路上還遇到了物理系的教授,"don't tell me you speak Arabic," yeah, right...
Leipzig Gewandhaus+Pletnev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Herbert Blomstedt, conductor
Mikail Pletnev, piano

Friday, October 15, 8 pm
Hill Auditorium

對於布拉姆斯,沒辦法,我是每次聽每次都會睡著。到底是他嚴肅深刻,還是我無法專心,實在也搞不清楚。今天晚上衝著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配上普雷特涅夫,卻是碰上了整晚的布拉姆斯。上次碰到這種狀況,既便是紐約愛樂,也救不了我沈重的眼皮(這有什麼好說嘴的 @_@)。

上半場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一開始布隆斯泰特便把音色,特別是弦樂,調得深沈壓抑,正宗傳統口味,似乎是個好眠的夜… 等到普雷特涅夫的鋼琴聲像轉圈圈般地跳了進來,些許的舞曲旋律,音色跟情緒的對比,整個音樂廳彷彿突然亮了起來。不過布拉姆斯就是布拉姆斯,高興不會超過三分鐘,布隆斯泰特細膩地處理著樂句的起伏,獨奏跟樂團的交替變化,令人眼睛一亮,當然眼皮也抬高了一些。鋼琴的部分有許多蠻現代的語法,是以前沒注意到的(大概都睡著了)。中規中矩,端莊嚴謹的詮釋,更能體會些些苦中回甘的滋味吧。

下半場少了普雷特涅夫的第二號交響曲,似乎就少了點睛的效果。雖說是四首裡較為快樂的一首,沒辦法,布拉姆斯,沒有睡著就讓我覺得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要給布商大廈拍拍手,也算是擊敗紐約愛樂(真是莫名其妙,歪理一堆)。這裡寫完可能得罪了不少布拉姆斯的粉絲,我會去買點唱片好好用功的…zZZ
photoblog template
i was looking for a blogger template for the photoblog and found fototina, a layout of exactly what i have in mind. hope she share her secret soon :)
where the fall colors are
Driving up north via I-75, you'll find beautiful foliage along the highway around 200-250 miles going up and down through the hills, might take some stress out of your shoulder on the long way to upper peninsula. But if you're dring at night, too bad.

Bay City is a good place to stop during the long drive, about 2 hours from Ann Arbor and 3 hours to Mackinaw City. There's a place called Cracked Egg serves delicious omelette and fritatas (italian omelette), probably better than the Angelo's. Great for brunch if you head out early. For some extra money,you can go to the O Sole Mio, an italian restaurant, for dinner, on your wayback most likely.

Blazing fall colors can also be found along the M-123 going to the Tahquamenon falls. if you dont mind driving a bit more, along M-123 from Tahquamenon to Newberry is at its peak.

For those going to Pictured Rocks, take US-2 to Manistique and go north on M-94. There's much more to see than the plains of M-28. If you have time, check out the Big Spring in the Indian Lake State Park near Manistique.

The cruise for Pictured Rocks has ended for this year, but you can still go on to the cliff for the Miner's Castle.

Another interesting place is the Twelve Mile Beach. As the name says, it's a narrow strip of white sand extends for 12 miles, just north of the Pictured Rocks. You can drive to the Little Beaver camp site and walk the 1.5 mile trail to get to the Lake Superior shore. i don't think you wanna get in the water though :)

Control Room
提到卡達半島電視台 (Al Jazeera), 只以為是反美觀點出發的新聞電台,偶爾播放恐怖份子的錄影帶,充當發聲管道。但事實上,半島電視台是在中東地區收視率最高也最受爭議 的新聞電台,不僅提供阿拉伯世界的各種聲音,也常與世界各地(包括美國)連線報導,採訪各地不同的看法,素來有中東的 cnn 之稱。像是 CNN 在第一次波灣戰爭全程轉播而大出風頭,半島電視也因為這次美國入侵伊拉克而異軍突起,而成為全球新聞的另一個焦點。小布希稱他為「賓拉登的傳聲 筒」,但頻頻出現在電視上喊話的前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也公開警告半島電視「不要再做美國的宣傳工具」。才在九月底,伊拉克臨時政府下令禁撥該台新聞。似 乎怎樣都不討喜。

Control Room 一片即帶著觀眾深入半島電視台內部,穿梭在編輯台跟美軍新聞中心(Coalition Media Center)之間,時間從美國下達最後通牒開始,到攻佔巴格達,透過記者、編輯採訪製作的過程,呈現戰爭的另一面貌,也討論新聞媒體在呈現事實的立場和 影響。比起熱熱鬧 鬧、個人風格的華氏九一一,Control Room 攝影機全程以旁觀者的角度,冷靜畫面的呈現更能向觀眾傳達訊息,也更具力量。透過影片中的人物,不管是半島電台或是 CNN 的記者、美軍的新聞官、伊拉克反抗勢力首領,或是剪輯進去的新聞畫面,算是第一次、第一手地從阿拉伯世界的角度來看待這場戰爭。

就像片中半島的編輯反問前來採訪的美國記者,「美國 電視台就都沒有立場的嗎?」兩方從不同,幾乎是相反的角度來看待這場戰爭,這其實也是這部片子的另一層意義,一方面透過不同立場的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 所謂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是在討論整個呈現的立場和方式。當然看電影自然而然會將自己投射到片中人物身上,也多少採納他們的觀點,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美軍新聞官與半島電台記者檯面上與私底下的對話,不同立場的同時呈現,也是觀影時一種自我辯論的過程。

又如片中一位教授與記者對話(皆中東人),教授勸著記者要客觀公正,報導事實才是 幫助同胞的方式,但記者面對傷亡的畫面,甚至要微笑採訪美軍人員卻怎能平復心情。甚至當採訪小組遭受美軍彈火波及(攻擊?),現實的殘酷近在眼前,戰爭不 再只是攝影棚裡的連線消息,記者在整個事情經過中到底(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半島新聞編輯的一段話,讓人覺得無奈,卻也似乎是戰爭,或是歷史最後的真 實

There is one single thing that would be left,
victory,
that's it.
People like victory, they dont like justification.
You don't have to justify.
Once you're victorious, that's it.
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過程之中,我們能註記多少?